【三純齋主甜心寶貝聊包養網人】《年齡》三傳通讀進門之一 ——媒介(1)《年齡》是一部什么樣的書?

作者:

《年齡》三傳通讀進門之一

——媒介(1)《年齡》是一部什么樣的書?

作者:三純齋主人

來源:“三純齋”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四月廿五日丙申

          耶穌2024年6月1日

 

寫在後面的話:

 

這是我將之前的讀書筆記做了初步校對以后,從頭開始連包養違法載。不出不測的話,大要要連載一年多。這一版跟後面那一版比擬,重要是修訂了第一遍一些明顯的錯誤,也校對修訂了一些錯別字。

 

當初開始第一遍的時候,我是本身邊讀邊收拾,一方面我包養女人是初學者,見包養情婦解粗淺,另一方面也想著如講故事那樣,能盡量做到淺顯易懂,壓根沒有想過成稿啊出書啊包養一個月價錢這些事。所以,我的文字能夠不夠精煉,甚至用專業角度看年夜白話、口水話太多,這次修訂,我盡量力所能及的將語言壓縮一下,也給愿意看的列位伴侶盡量節省點時間。

 

只是有點遺憾,以前的那個風格雖然啰嗦,但接地氣,能夠修訂以后的,有點嚴肅呆板無趣了——但人生就是這樣,有得必有掉,怎么能夠兼得啊?

 

別的,有伴侶曾推薦命名為《三傳比義》,李均宏老師建議命名為《三傳通釋》,不過我覺得這些名字都有點張揚,所以還是沒敢用。我給這些資料的定位是,適合《年齡》及三傳的進門愛好者來讀的文字,甚至中學生都能懂得——所以,這個不是什么專業的學術書稿,只是一個業余愛好者閑來無事消磨時間的產物罷了。我不奢看能出女大生包養俱樂部,假如有一無邪不測出書,那也算如陳忠實師長教師當年說的,有一本在往世后能墊在頭底的書了。

 

好了,還是不啰嗦了,就此開始新一輪炒冷飯吧……

 

《年齡》是一部什么樣的書?

 

這個問題放開了說,可以洋洋灑灑包養甜心網寫幾萬字的文章來論述,這里我粗淺地談下本身的懂得。

 

年齡,既可解釋為春夏秋冬四時中的春季和春季——由此引申出用“年齡”二字代指一年。也可解釋為中國歷史上一個特別的時期即所謂的“年齡戰國時期”中的前半段。還可解釋為一本書——即《年齡》。恰是由于“年齡”二字可以指代年份,長期包養所以,大要在三千年前,魯國史官依照時間順序逐年記載的、以魯國歷史事務為重要內容的一部書,就以《年齡》定名——其實不只是魯國,當時別的包養網dcard國家也有類似的也叫《年齡包養網評價》的史書,但魯國的這部《年齡》后來經過孔子修訂以后傳承了下來,成為中國傳統儒家的主要典籍,所以后人提到《年齡》,普通都默認指的就是這部魯《年齡》。這部書的記事方法也開創了中國史書體裁的一個主要派別,即“編年體”史書。《年齡》就是公認的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史書。也正由于《年齡》一書記事的時代,年夜致與東周前半段時間上相婚配,所以東周的歷史在史學界習慣分為兩個階段,前一個階段就被以“年齡”定名,后一個階段即戰國。

 

明天我們說的《年齡》一書,普通認為是孔子依據魯國史官記載的史料收拾修訂而成。所以嚴包養俱樂部格說,《年齡》不是孔子原著,只是他對已有資料的修訂收拾。

 

世界上應該沒有哪個平易近族像中華平易近族這樣重視對歷史事務的記錄了。得益于包養軟體漢字的存在且其變化規律清楚可溯,我們有文字記錄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周,甚至更早的歷史也可以隨著甲骨文的辨識而日益被清楚。在孔子之前,史官是一個很是特別的職位,把握著客觀記載國家年夜事的權力,任何人都無法干預。所以后世有“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一說,無論是齊的太史包養感情兄弟還是晉的董狐,之所以名垂千古就是因為不畏強權秉筆直書如實記載了史實。

 

在孔子以前的時代,修史是屬于官方壟斷的事,私家是沒有資格來修史的。孔子修《年齡》,打破了官方修史的壟斷權,開創了私家修史的先河。其后果就是歷史事務既有官樸直史的記載,也開始有稗官別史的記載,甚至有時候官方記載和平易近間記載年夜相徑庭甚至截然相反。此時后人要清楚歷史的本相sd包養,就比較費勁。不像孔子之前的歷史,因為一件歷史事務只要官方一種記述,一看就了解是怎么回事——實際上,我們明天也完整可以猜測,這種官方獨一話語權講述的也未必真的就是客觀的史實——除非一切史官都是齊太史、晉董狐這樣的人。

 

我們都了解孔子是很愛崇禮儀。所謂包養女人的“禮”,在當時就是社會各個階層處理各種事時要遵守的行為規范。作為沒有修史資格的私家往修史,這顯然是違反禮的——孔子本身也說:“年齡,皇帝之事也。知我者,其惟年齡乎,罪我者,其惟年齡乎!”可見他明白修《年齡》的行為,是僭越——那他為何還要做這件事呢?

 

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有這樣一段記敘:

 

魯哀公十四年春,狩年夜野……及西狩見麟,曰:“吾道窮矣!”……子曰:“弗乎弗乎,正人病沒世而名不稱焉。吾道不可矣,吾何故自見于后世哉?”乃因史記作《年齡》,上至隱公,下訖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這段話意思說,魯哀公十四年春天,魯國人在年夜野這個處所狩獵……這次狩獵捕獲了麒麟,孔子嘆息說:“我的‘道’走到了盡頭了啊!(注:即他的主張到了窮途惱了最基礎沒法奉行)”……孔子說:“怎么辦!怎么辦!正人最擔憂的就是逝世后沒能留下一個好的名聲啊。我的主張沒法實現,我能給后世留下什么啊!”于是就根據魯國的史書作了《年齡》一書,上起于魯隱公,下至魯哀公十四年,一共記載了魯國十二個國君時期的歷史。

 

這是司馬遷對孔子作《年齡》緣由的解釋。孟子對孔子作《年齡》一事的原由有過更詳細的解釋,在《孟子·滕文公下》中說:

 

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君者有之,子弒父者有之。孔子包養心得懼,作《年齡》。《年齡》,皇帝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年齡乎,罪我者,其惟年齡乎!”

 

可見,孟子認為,孔子雖然了解本身做了違反禮制的工作,但這是必不包養妹得已。因為當時已經禮崩樂壞,社會掉往了正常的倫理次序,在孔子看來,能讓社會體系重歸正軌更主要、意義更年夜。若何讓社會重歸正軌?孔子認為,就是“道”——即正確的行事標準和社會運行準則。所以,孔子要通過《年齡》的文字,闡述他認為的“道包養甜心”、闡述他對社會管理的觀點和見解,最后達到影響別人、影響社會的目標。

 

《年齡》是若何實現孔子這個目標呢?后人認為,孔子修訂《年齡》,在記述魯國史實的同時,文字上特地做了藝術處理,《年齡》雖然記事文字很是簡練,可是每個字都很講究,有著所謂的包養網站“微言年夜義”。所以后人就有“年齡筆法”一說,意思是文字不克不及只看概況的敘述,要揣摩文包養網VIP字后面暗含的意思。孔子就是通過這種年齡筆法包養一個月,來傳遞他的思惟。《年齡》除了記事記史,還隱晦地傳遞著孔子對歷史人物和事務的臧否,塑造了一套孔子認為符合儒家境德規范的評價標準體系。對此,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里說了一段話,他說:

 

周道廢弛,孔子為魯司寇,諸侯害子,年夜夫雍之。孔子知言之不消,道之不可也。長短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全國儀表,貶皇帝,退諸侯,討年夜夫,以達王事罷了矣……包養甜心網夫《年齡》,上明三王之道,下辯人事之紀,別嫌疑,明長短,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生包養一個月死國,繼絕世,補弊起廢,霸道之年夜包養意思者也。……《年齡》辨長短,故長于治人。撥亂世反之正,莫近包養網dcard于《年齡》……夫欠亨禮義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良人不君則犯,臣不臣則誅,父不父則無道,子不子則不孝。此四者,全國之年夜過也。以全國之年夜過予之,則受而弗敢辭。故《年齡》者,禮義之大批也。

 

這段話意思說,那個時候周王室開始陵夷,周公此前制訂的禮儀規矩,影響日益陵夷。包養站長孔子當時在魯國擔任司寇一職。可是諸侯們害他,年夜夫們排擠他,孔子了解本身的建議當政者聽不進往,他的主張也難以實現。于是就把二百四十二年的魯國歷史依照本身的長短道義標準做了評判,以此盼望作為全國人的行為準則。包養行情他之所以在這部書里貶低(行為分歧乎禮法的)皇帝、斥責(不守規矩)的諸侯、聲討(胡作非為)的年夜夫,就是為了闡明正確的霸道……孔子修訂的《年齡》這部書,往年夜了說,闡明了夏禹、商湯、周文王這樣的現代圣王的治國理念,往小了說,講明了為人處世的原則,分清了難以分清的事物,制訂了長短的評sd包養判標準,讓幹事猶猶豫豫的人有了行事的準則,使人們了解什么是善什么是惡什么是賢良什么是不肖。保留了已經滅亡國家的文明歷史,延續了已經要滅絕的家族世系包養網比較,彌補了社會運行中存在的弊病,讓已經荒廢的好的東西從頭得以興起。這些都是先王包養網ppt之道很是主要的內容啊……《年齡》讓人能是非分明,所以有助于管理國民。要說能對社會起到撥亂歸正感化的,沒有比《年齡》更好的書了……假如做人包養網車馬費欠亨曉禮義的要旨,就會君王沒有君王的樣子,臣子不守臣子的規矩,做父親的不像父親,做兒子的不像兒子。君王沒有君王的樣子,就會出現以下犯上。做臣子的不守臣子的規矩,就會惹來殺身之禍。做父親的不像父親,就是不守倫理品德。做兒子的不像兒子就是不貢獻怙恃。這四種行為,都是全國最年夜的過錯。有這四種行為的人,怎么批評懲罰他們都不為過。所以說《年齡》這本書,闡包養條件述的就是禮義的最基礎。

 

讀司馬遷的《太史公自序》,會感覺幾乎整篇都在高度頌揚《年齡》。我猜有兩方面緣由,一者,《年齡》確實禁得起這樣的表揚,尤其在司馬遷時代,以董仲舒為代表的漢儒將《年齡》拔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為后世兩千年《年齡》的位置做了一個定論;另一方面,也不乏太史公夾帶私貨——畢竟《年齡》具有史書的成分,而太史公最年夜的血汗也是著了我們熟知的《史記》。太史公對《史記》的等待,某種水平上恰如孔子對《年齡》的等待,都盼望能做到教化人心,讓人能是非分明,了解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是對什么是錯。所以褒揚《年齡》其實也是在舉高本身的作品吧。

 

也恰是因為“《年齡》者,禮義之大批也”,所以孟子后來評價說:“孔子做《年齡》而亂臣賊子懼。”在《史記·孔子世家》中,司馬遷也說“《年齡》之義行,則全國亂臣賊子懼焉。”從孟子和司馬遷的這個觀點來說,似乎孔子修訂《年齡》達到了他的目標。可是,是不是真的這般,就欠好評價了——歸正后世“臣弒君、子弒父”這樣的亂臣賊子仍然屢見不鮮。想來假如太史公地下有知,生怕也只能對此嘆息一句:“嗚呼!惜乎《年齡》之義不可,致使全國亂臣賊子無所懼矣!”

 

恰是因為后世對孔子修訂的《年齡》——為了便利,后面我們就依照慣例直接稱呼為《年齡》——有這樣高的評價,后來《年齡》就被列為儒家台灣包養網的五經之一,所以《年齡》也叫《年齡經》。過往說“四書五經”也罷、“六經”“十三經”也罷,但怎么排,《年齡》都是“經”之一。

 

在中國傳統文明中,稱為《經》的要么作者是圣王賢哲——如《黃帝內經》的作者假托是黃帝、《易經》的作者說是周文王;要么是有宗教佈景,如《金剛經》《品德經》甚至《圣經》《古蘭經》。總之,能被稱為“經”的典籍,其文字傳遞的理念,就是人們應該遵照的思惟、品德甚至行為準則。

 

但一說起《年齡》,我們往往還會同時聽到《年齡左氏傳》《年齡公羊傳》《年齡榖梁傳》——不僅僅會提到“經”,還會提到相對應的“傳”。其實不僅是《年齡》,儒家的良多經典都是即有“經”又有“傳”的,例如《易經》就有相對應的《易傳》。

 

這就引出一個問題:什么是經,什么是傳?

 

 

責任編輯:近復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